发布日期:2021-05-27 类别:黑龙江
14.1亿!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141178万人!这是最新的中国人口总量。
此前有外媒炒作中国人口总量将出现下降,但七人普得出的权威数字妥妥“打脸”这些不靠谱的猜测:与2010年六人普的133972万人相比,中国人口总量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中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从人口总量上看,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过去十年间,我国人口实现了从13亿人到14亿人的跨越,人口总量增加了720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5.38%,年均增长0.53%,略低于上一个十年0.57%的平均增长率。
中国人口增速放缓趋势,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持续下降,人们生育时间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提高等。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不过,增长放缓是否意味着人口零增长年份将提前到来?
宁吉喆回应称,中国人口保持了一定水平惯性增长;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出生人口数量正快速回升;人口预期寿命也持续提高。这些人口增长积极因素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
他表示,中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男多女少改善,老幼问题凸显
从人口性别结构来看,长期以来“男多女少”的差距逐步改善。
七人普数据显示,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在年龄构成方面, 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此外,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不过,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不乏机遇。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但与此同时,其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宁吉喆提到,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潜力较大。
人口红利没完,人才红利更盛
中国人口增长有所放缓,但人口质量正稳定提升。
据七人普数据,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低生育率叠加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劳动力人口资源是否充裕备受关注。普查结果显示,与2010年的六人普相比,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但人口质量提升,为中国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人才红利”。
从总量上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总规模仍然较大,达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从质量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普查数据显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比六人普提高11.27个百分点。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中外发展经验表明,人口质量而非人口数量才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生代受教育和营养程度远超前辈,因此未来10年中国人力资本条件会比以前更好。“每年900万大学毕业生,超过欧美日韩的总和。其规模经济效应将会是我们的最大比较优势。”
人口加快聚集,东北期待“质变”
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中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减少现象引起各方关注,此次普查显示,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十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
宁吉喆指出,东北地区人口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东北在我国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
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影响,东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要看到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人口有较大吸引力。
但东北经济发展仍有韧性和潜力。这里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东北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650万人,粮食产量占了全国五分之一还多。随着官方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人才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这里的人口发展也有望出现新变化。
此外,从人口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这表明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